网站地图 联系我们 邮箱登陆 English 内网 中国科学院
 
您先在的位置:首页 > 科普文章
流“泪”的胡杨
2012-02-28 | 编辑: | 【

在胡杨树树干上的树皮裂口处或伤口处,常常流出一股股透亮的液体,水分蒸发后就留下白色的结晶。有人还说,砍断胡杨树后,树干能大量涌水,可以接上一小桶之多。后面一说似有些夸大,但胡杨树能分泌出水却是真的。人们将胡杨的这股水称为“胡杨泪”,将树干上的白色晶状物称为“胡杨碱”。

“胡杨泪”的称谓,将胡杨的遭遇人性化了。胡杨一生都在为人类默默做贡献:它的树干可搭屋、刻舟,枝干可让人们取暖,枝叶可喂饲野牲家畜,整个身躯可为人们挡风阻沙。然而,它却逃不过自然和人类的劫杀,转移走的水流断绝了它的生计,过量的砍伐使它的子孙片甲不流。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怎么能使胡杨不“泪”流满面呢?有一位作家利用胡杨的这种现象,写了一篇叫“胡杨泪”的报告文学,就是赞颂兵团农垦人为新疆开发做奉献的可歌可泣的事迹。

“胡杨碱”其实就是碳酸钠,即苏打,是一种碱性化学物质,可以用来发面、洗衣、治胃病。胡杨碱在沙区已沿用了上千年,在关于西域的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在物资极其匮乏的沙漠地区,胡杨碱可为老百姓帮了大忙了,这算胡杨对人类的又一个奉献吧。

胡杨为什么会流“泪”?胡杨碱从何而来?

沙漠干旱少雨,许多沙漠植物养就了保住身体内水分的本领,在有水分条件时,它们拼命地汲取到体中,一旦外界没有水分的供应,依靠储存在身体内的水分,就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最典型的是仙人掌类、肉质叶类植物,在雨季,它们将自己的叶片、茎体撑得圆圆鼓鼓,当长长的旱季到来时它就毫不担心了。温带沙漠植物虽然没有仙人掌这样的条件,但春天的沙层总会因融雪降水湿乎乎的,它们就趁机捞一把。据测定,许多沙漠植物的持水能力是中生植物的10倍以上。它们不仅持水能力高,用水也很吝啬,许多生理结构特征保证了它们尽可能少消耗水。这一正一反,使沙漠植物体内水量就不小了,胡杨作为乔木,存水的总量更可观。因此,一旦树干有伤口或裂口,流出一些是不奇怪的。

但是,胡杨流出的水为什么是苦咸的,干后还会形成碱呢?原来,胡杨林下的土壤被称为吐加依土,即苏打盐土。苏打的存在,使土壤中的水也溶入了相当的苏打成分。然而,盐碱难道就不会伤害胡杨自身吗?这也不必为它担心,流“泪”就是它的一种排盐方式,排出去的是盐,留下的是水,自然不会出现伤害了。此外,由于在吸盐水过程中,胡杨的细胞液中盐类浓度很高,大大提高了细胞液的渗透压,这种高渗透压一方面抑制了蒸腾作用,减少了水分的消耗,另一方面,当渗透压高过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时,就会加速水分从土壤体向植物体的流动,这种少出多进,也帮助了胡杨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

 
  评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