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疆日报】新疆盐碱土改良从“洗”盐转向“吃”盐

时间:2023-09-20

  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郑卓报道)“盐碱土改良正在向生物化手段和盐生植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方向转变。”在9月18日举办的202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平行论坛——绿色农业与粮食安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说。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介绍耐盐植物在改良土壤、实现农牧业循环绿色发展方面的作用。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郑卓摄

  田长彦及其团队长期研究盐碱地耐盐植物与农业发展课题。在论坛上,田长彦介绍了耐盐植物的“吃盐”原理以及对土壤改良的效果。他说,传统盐碱土壤改良,是用大水“洗”盐。随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新疆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改变。耐盐植物可以“吃掉”土壤的一定盐分,待耐盐植物把盐“吃掉”后,再将其移走,土壤中的盐分就会有所降低。

  耐盐植物可以缓解土壤盐碱情况。但是,如何将这些植物循环再利用,是田长彦及其团队下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论坛上,他提出了挖掘盐生植物价值的思路。

  新疆是畜牧业大省,牲畜本身就需要摄入一定的盐分,通过将盐生植物加工成饲料,不但可以解决盐生植物再利用问题,还能提高畜牧养殖水平,从而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论坛上,围绕盐碱土壤改良问题,与会人员纷纷展开讨论。

  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阿拉木图分中心哈方主任加列姆詹 萨帕罗夫特别提到了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耐盐碱植物方面的科研合作,表示通过两国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当地逐步探索出土壤改良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王飞和副研究员张体彬分别分享了土盐—水盐双分离技术、干旱灌区盐碱地水盐管理等内容。

  匈牙利科学院土壤研究所教授蒂博尔 托特和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徐明岗长期监测土壤墒情。他们认为,对于农业来说,盐碱化会导致土壤退化,影响农业生产。通过研究其演变历程,找到农业对土壤的变化数据和规律,有助于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