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京报】专访张元明:发起咸海生态治理国际大科学计划,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时间:2023-10-20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在18日下午举行的绿色发展高级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与中亚五国合作伙伴代表共同启动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表示,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将搭建中国-中亚科研机构领导人对话机制,共建“绿色咸海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心”,共同发起“咸海生态治理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一系列绿色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科技支撑中亚区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与中亚国家开展科技合作,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新京报:中亚咸海急剧萎缩带来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生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张元明:咸海的干涸在原湖床上形成了面积约500万公顷的新荒漠“阿拉尔库姆”(咸海沙漠),每年产生约1亿吨的有毒盐尘,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态灾难事件。由此产生的荒漠化、盐渍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对中亚国家的生态环境、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并波及邻近地区。

  急需解决的生态问题包括:盐尘暴产生的机制及生态环境保护阈值、生态-水资源安全评估与风险识别、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关键驱动因素,最重要的是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盐碱地治理。

  新京报:为应对咸海生态危机,近年来,新疆生地所与中亚国家开展了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张元明:近年来新疆生地所与中亚国家积极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合作、人才交流与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支撑服务了国家中亚科技外交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

  一是共建国际科教平台,为科技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我们联合哈萨克斯坦农业部、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共建了“中科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与区域国家科教机构共建了中塔生物资源保育与利用联合实验室、中乌生物与土壤联合实验室、中哈农业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体等。

  同时,“高矿化度地下浅层咸水灌溉种植盐生植物技术”、“棉花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和“棉花覆膜滴灌栽培技术”等在咸海生态治理中的应用,助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

  荒漠化防治关键技术试验示范为中亚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我们还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技术大学等合作编制了《哈萨克斯坦首都圈生态屏障建设技术规程》,建成23公顷生态屏障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面积达1万公顷。同时,净水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推广应用。

  新京报:此次启动的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共建“绿色咸海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心”,共同发起“咸海生态治理国际大科学计划”。请简单介绍一下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心的主要工作?另外,中国牵头的这项国际大科学计划试图解决哪些问题?

  张元明:在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框架下,我们将联合地区国家国立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以及国际组织共同搭建“绿色咸海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心” ,开展面向咸海区域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生态综合治理技术研发与集成、大规模示范推广,打造咸海生态-经济综合治理模式,助力咸海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环境改善。

  “咸海生态治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由中国引领多国参与的科学研究和绿色创新技术应用合作机制,利用我国在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减贫脱贫、荒漠化防治和水土保持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在咸海治理中试验示范,促进区域可持续绿色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该计划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咸海流域生态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咸海生态综合治理绿色创新技术研发与集成、试验与示范;能力建设。将搭建中亚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系统、水资源利用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中亚干旱区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与种质资源基地、咸海干涸湖盆重度盐碱地生态植被建设示范区和光伏+生态恢复+生态产业示范园区等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能力建设等科技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咸海流域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的科学研究,以及绿色创新技术在生态恢复中的试验示范,提出“咸海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方案与路线图”,同时建成“中亚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促进中亚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方每年为中亚区域培养领域国际科技人才50人

  新京报: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搭建中国-中亚科研机构领导人对话机制,这一机制将如何运行?

  张元明:2023年9月18-19日,我所主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论坛期间,来自中亚五国、阿塞拜疆、埃及、匈牙利、伊朗、以色列、蒙古、巴基斯坦、俄罗斯、中国等300多名国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负责人与科学家共同发布了“凝聚发展合力 共建美丽丝路”倡议(以下简称“倡议”)。 基于“倡议”共识,参加此次论坛的24个中国和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签署了共建“中国-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机制”的协议。

  在“中国-中亚国立科研机构负责人对话机制”框架下,各方在联合协商和自愿基础上每年轮流举办一次高层论坛和会晤,充分发挥国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在区域科技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交流力度,确定沿线国家间优先合作领域,并就项目的实施情况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进行磋商,以期实现更高质量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科技合作。

  新京报: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的目标是什么?中国将发挥什么样的科研优势?在人才合作和培养上有何计划? 

  张元明:中亚地区地处世界干旱、半干旱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区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挑战。

  中亚区域绿色科技发展行动计划的目标就是充分利用中国和中亚各国在生态治理、高效节水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经验和技术,携手合作,共同应对该地区气候变化、生态退化、环境危机等巨大挑战。搭建中国-中亚科研机构领导人对话机制,共建“绿色咸海创新技术研发与示范中心”,共同发起“咸海生态治理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一系列绿色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科技支撑中亚区域生态治理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方为中亚五国创造最优化的条件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方每年为中亚区域培养节水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盐碱地治理、荒漠化防治等领域国际科技人才50人。(新京报记者 张璐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