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新疆生地所举办“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 呼吁各方参与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时间:2021-12-16

  12月16-1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共同举办的“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等机构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代表,与来自中国、南非、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美国、德国、中亚五国、波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200多人,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聚焦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享和交流生态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现状、建议与对策,呼吁各方紧密合作,共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积极参与到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为《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讨论、磋商和实施贡献智慧和方案。

  中国生态环境部自然与生态保护司巡视员刘宁指出,今年10月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达成重要政治成果—《昆明宣言》,为后续“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磋商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正积极筹备COP15第二阶段会议,我们将推动各缔约方达成兼具雄心、务实和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遏制和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他建议,与会各方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为包括干旱区在内的生态系统脆弱国家调动资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科学司司长刘健表示,一直以来,干早区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关注度不够,但它非常重要。本次研讨会对于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并将在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第二阶段会议中加强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福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Jamal Annagylyjova博士表示,新疆生地所此次召开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非常重要,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特殊而脆弱,同时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严重、沙漠化加重等威胁,干旱程度在未来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干旱地区尤其需要各方积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科技创新部首席科学家Barron Joseph Orr博士认为,目前全球干旱区面积占全球面积的41%,却养育了近30亿人民,但水资源短缺严重,干旱区的国家更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合作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Shahbaz Khan认为,生物多样性的未来依赖于全球行动,需要加强全社会生物多样性相关教育,以及当地居民对本土生物多样性知识的教育,并人人参与其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助理代表马超德博士表示,国际社会要就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达成共识,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采取综合的空间规划方法,并协调保护土地、水和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应作为所有政策决定的基础。

  在主题演讲和圆桌会议中,中国科学院院士洪德元、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马克平、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园长王青锋研究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研究员、中科院大学常务副校长王艳芬、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研究员、潘伯荣研究员、张道远研究员、杨维康研究员等,与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科技创新项目官员贾晓霞、哈萨克斯坦动物研究所所长Roman Jashenko教授、南非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Domitilla Raimondo教授、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植物、植物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所Hikmat Hisoriev院士、土库曼斯坦农业和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和水文气象司司长Jumamurat Saparmuradov教授、毛里塔尼亚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研究中心Ahmedou Soule博士、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科学院生物研究所Georgy Lazkov教授和Dmitry Milko 教授、跨界非洲研究协调员Paul Allin 教授、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Davron Dehkonov教授、塞内加尔谢克·安塔·DIOP大学Birane Cissse博士、德克萨斯理工大学Perry Gad教授等深入交流。

  与会人员认为,干旱区生态系统脆弱,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土地退化问题突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胁迫,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原则是“不落下任何一个人”,也就是全世界70多亿人口,都应惠及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保护和重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将永远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生态学和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当前,新疆生地所正在积极推动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建设干旱区生物种质资源库、成立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等。

  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研究员提出,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办国,又是落实“爱知目标”最具成效的国家之一,新疆生地所愿联合相关团体和组织,共同应对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危机,为构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曹京华表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面临巨大威胁,此次研讨会搭建了良好平台,希望各方积极参与,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成果丰硕,与会人员就“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宣言达成共识。 

 

会议现场

  

线上代表交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