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恰尔巴格村迎来羊肚菌种植专家

时间:2018-04-21

  419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邀请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永平研究员羊肚菌种植专家和赵琪博士一行前往研究所住村所在地和田墨玉县加汗巴格乡恰尔巴格村,实地考察羊肚菌种植的土壤及气候条件,助力当地农、牧民扶贫攻坚。 

  杨永平研究员一行听取了恰尔巴格村第一书记魏立恒关于该村农业产业模式及发展现状介绍,了解了该村脱贫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恰尔巴格村现有257户家庭,共计1074人,贫困户127户,600余人。这里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低,耕地面积少、人口增长快,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为核桃和水稻等农作物,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仅3000元左右。 

  赵琪博士结合当地资料物候和土壤条件分析认为:可利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土地闲置期,利用水稻田进行水稻-羊肚菌轮作,并表示今年11月愿意提供标准化的羊肚菌栽培和管理技术在恰尔巴格村进行实验、示范种植,为新疆南部地区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羊肚菌为现代人崇尚的天然、营养、安全、健康食品,是一种耐低温真菌。在寒冷的冬季农闲进行播种至收获历经约34个月,种植全过程无需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栽培基质主要是农、林加工的废弃物资,如:树叶、锯末、秸秆、谷壳和腐殖质等。羊肚菌种植投资少、见效快,不与农争时、争地、争水、争肥,与水稻实施“稻菌轮作”模式种植,既改良土壤、增加了有机肥,又促进了水稻增产,实现了“稻菌”双赢,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对我国新疆南部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很大推动作用。近20年来,昆明植物研究所利用我国丰富的羊肚菌种质资源,通过物种演化、菌种选育、交配型基因等相关研究,既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又创新地发展出了羊肚菌种植实用核心技术。迄今,这一技术在云南、新疆等7省区累计示范推广1万余亩,单季每亩纯收入达8000余元。 

  新疆生地所副所长管开云希望住村工作组带领村干部和工作队聚焦总目标,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努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实地调研当地土壤条件

了解当地农业产业模式及发展现状

云南采收旺季的羊肚菌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