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简介

招生专业与招生导师

时间:2021-01-14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以干旱区水文与水资源、干旱区资源利用与生态安全、荒漠环境演变与风沙工程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干旱区水文过程、土壤过程、风沙过程和生态过程研究,阐明干旱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揭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发展干旱区水文学、风沙地貌学、干旱土壤地理学、干旱区第四纪环境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学科方向。
  博导:陈亚宁  段伟利  桂东伟  郝兴明  胡顺军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李兰海  李稚  马龙  苏里坦  徐海量  于瑞德  周宏飞  李生宇
  硕导:陈亚鹏  方功焕  付爱红  胡增运  李晨华  李新虎  刘洋  毛洁菲  施枫芝  陶辉  吴世新  徐俊荣  薛杰  杨玉海  于洋  张东良  周洪华  朱成刚  张敏

  2.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干旱区城市与区域发展、乡村与区域发展和旅游地理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城镇化与空间布局、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协调发展和国家向西开放与跨境合作等研究,阐明干旱区人地关系协调机制,提出绿洲适宜规模和空间优化布局,构建绿洲地域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发展干旱区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等学科方向。
  博导:杜宏茹  韩芳  雷军  杨德刚  张新焕
  硕导:夏富强  严成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以干旱区定量遥感与数据挖掘、土地变化与生态模拟和空间水文学与数字流域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信息提取、干旱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无资料和缺资料地区水文模拟等研究,阐明干旱区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构建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海量数据共享平台,发展干旱区定量遥感反演、虚拟现实及可视化和区域尺度生态模型及水文模型等学科方向。
  博导:艾里西尔·库尔班  包安明  陈曦  古丽·加帕尔  刘铁  罗格平
  硕导:阿里木·赛买提  白洁  黄粤  李均力  许文强  杨辽  袁秀亮  钟瑞森

  4.生态学
  生态学以绿洲生态与农业资源管理、荒漠/绿洲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下的绿洲生态过程及其驱动力机制与生态安全机制的研究,阐明干旱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和恢复机理,探索资源高效与生态高值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发展干旱区植物生态、动物生态、微生物生态等学科方向。
  博导:李向义  李彦  李耀明  凌红波  田长彦  徐新文  杨维康  周晓兵
  硕导:李君  李凯辉  李磊  刘冉  买文选  荣晓莹  唐立松  汪沐阳  徐峰  徐贵青  赵帅  周智彬

  5.植物学
  植物学以干旱区重要植物类群对干旱区逆境胁迫的响应特征和分子机理、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干旱区环境对植物光合生理、水分生理的影响等的研究,阐述植物对逆境适应性中的初始响应和主动协调整合机制,揭示荒漠植物适应干旱、盐碱等逆境的分子机理,发展系统植物学、资源植物学、旱生植物生态生理学、保护植物学等学科方向。
  博导:曾凡江  李小双  邵华  张道远  张元明  周晓兵
  硕导:AKASH TARIQ  高贝  李丽  李文军  刘会良  鲁艳  师玮  唐钢梁  陶冶  闻志彬  张宏祥  张静

  6.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以干旱区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干旱区污染监测与风险评估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流域/区域范围内大气、水体、矿区、土壤、植物等环境介质中污染形成机制等的研究,阐明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机理,发展干旱区土壤环境与生态、污染控制与修复、环境评价等学科方向。
  博导:宋文娟  凌红波  王雷  徐新文
  硕导:马健  赵振勇

  7.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以荒漠环境与自然地理过程、荒漠环境灾害与减灾技术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荒漠地区重大工程风沙危害形成过程与荒漠化防治的应用理论和技术研究,为我国干旱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发展荒漠化防治、荒漠环境等学科方向。
  博导:高鑫  雷加强  李生宇  王玉刚
  硕导:范敬龙  靳正忠  李丙文  李从娟  王永东  张小啸
  
  8.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地球测绘与信息技术以大地构造环境中的地质演化过程和成矿规律,成矿预测方法及数学建模为主要培养方向,重点开展新疆及中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储存与分析应用、数字化成矿预测研究,利用数学地质的原理建立和研究适合新疆及中亚地区的成矿预测模型,发展构造与成矿、数字地质与成矿预测、地球化学与勘查等学科方向。
  博导:李诺  毛启贵  乔庆庆  肖文交  张楠楠
  硕导:杨贺  姚军明







 
附件下载: